四百年误承
——通城汪氏与立信公世系纠谬
汪立信是南宋抗元名臣,其忠烈事迹历来为汪氏族人引以为豪。通城《汪氏宗谱》记载,立信公为千五公之父,系通城汪氏第七十世祖。然而,在编纂《通城汪氏文化志》过程中,我们意外发现,通城谱与全国《汪氏通宗世谱》的世系存在四代差异,这一差异直接动摇了通城汪氏作为立信公后裔的合法性,揭开了家族世系长达四百年的误传之谜。 长期以来,通城汪氏皆自认系立信公后裔。 在通城的《汪氏宗谱》中,千五公是从休宁迁崇阳的始祖,而我们通城的汪氏始祖应隆公就是千五公裔孙。 在我们的家谱上,抗元忠臣立信公是千五公的父亲,资料显示为奇公:名墉,字立信,号玉台。所以,我们既是千五公的子孙,也应该是立信公的后裔。我曾一度以他是我们家族中的抗元忠臣而自豪。 但在整理《湖北汪氏志》的资料中,我们通城汪氏理事会决定编辑《通城汪氏文化志》,在整理这些材料时,通过对比全国《汪氏通宗世谱》与通城老谱,发现以下关键差异,我们的宗谱世系,与全国的《汪氏通宗世谱》有很大的出入,在《汪氏通宗世谱》中,由休宁迁徙崇阳的始祖千五公为67世,我们通城所有的汪氏全为千五公支下的后裔,在我们的宗谱中,千五公为71世,这与《汪氏通宗世谱》整整差了四代。 我查阅了2000年通城、崇阳两县合修的《汪氏大成宗谱》,1989年通城《汪氏宗谱》,以及民国29年的《汪氏宗谱》,发现三套谱中千五公均为第七十一世。现存谱牒中,未见更早文献可佐证,就我们现有的所有资料中,没有办法证明我们汪氏总世系是对的还是错的,所以,我只好去找别的资料。
图片
汪封林提供的资料截图我再看全国的《汪氏志》,在其所展示的世系中,千五公还是67世。我在与《湖北省汪氏志》的主编汪封林,及全国《汪氏通宗世谱》的副主编汪长富的交流中,才发现,我们有可能在清代修谱,甚至在明代、元代修谱的时候,因千五公从休宁迁徙崇阳,而缺少族谱资料,而把中元公与中高公搞混淆了。中元、中高同属迁婺源始祖道安公之孙,濆公之子,后来,中元公居婺源,而中高公迁居休宁西门,为休宁西门始祖。我们仔细看看中元与中高公世系,发现: 63世:中高系为“德公”,中元系为“绍公”,通城谱误合为“德绍公”。 64世:中高系为“言公”,中元系为“存公”,通城谱误合为“言存公”。 65世:中高系为“汉公”,中元系为“仝公”,通城谱误合为“汉同公”。 并且,这三人的所有资料,包括他们的生卒年月,全部都是一样的。类似这样的错误贯穿63世至65世。更关键的是,立信公在《通宗世谱》中为69世,与通城谱记载的70世“墉公”实为两人,生平与世系均不相同。但我们家谱中70世的墉公的资料,和中元公(立信)系的69世立信公的资料,完全一模一样,都是抗元忠臣,名曰:奇公,名墉,字立信,号玉台。居然把立信公与墉公整合到了一起。但在《汪氏通宗世谱》上,墉公是中元公后墉公系,他是66世;而立信公是中元公后立信公系,是69世,两人的资料完全不一样,世系也完全不一样。这两人都为中元公后裔,但在中元公之子敬逢公之后就分支了(如下表),一个是延之公后裔,一个是延贵公后裔,而我们通城谱把立信公与墉公居然当成了一个人。
图片
图一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,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错的呢?
明代隆庆年间,河涧签事汪湘在《前汪氏判河涧府事湘公序》中记载:
湘按休宁县西门接公六世孙曰:文义传二代,生莘,称柳塘先生,三传而生千五,千五避难迁楚崇通,为雨山润田始祖,兹修统宗谱牒,而雨山出其所藏支系,千五以上与西门谱合,湘官河涧时,曾受知于今签事中,滩公、廷釴公道其家世甚详,语与此合,今观其族类,繁衍文士济济,可以识矣,故以其系与西门迁支,为一例附云。
图片
图二
从上面的序文来看,湘公所说的接公、文义公、莘公,就是上表中的中高一系,而不是我们的中元公一系,湘公在那个时候,就已把中元系与中高系弄错了,他是隆庆时代的人,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,这就可以说,我们的谱最少也就错了四百多年。 我们再来看看婺源的老谱,上图(二):57世濆公、58世中元公、59世敬逢公、60世延之公、61世惟厚公。 图三显示62世元凤公至65世仝公的世系,证实《通宗世谱》与通城谱差异。 图四标注千五公为67世(红线右侧),与通城谱71世记载矛盾。因千五外迁,后面资料缺失。 但要注意的是,看图四是从右往左看的,千五公是67世而不是71世,世系记载位于红线右侧→,他左则的恬公才是71世。
图片
图三
图片
图四
我们是婺源道安公的后裔,休宁西门始祖的中高公是从婺源迁过去的,据《港口祠志》载:“港口祠迁崇始祖千五公为南宋都指挥,理宗年间,公率师平崔立之乱,避难至安徽休宁西门,携旅来崇,落业雨山下。”这就说明,千五公是避难休宁,而不是世居休宁,他从休宁来崇,说明他仍然是婺源人,只不过是在休宁避难而矣。 隆庆五年(1571年),崇阳汪如璧于《湖广崇阳县城溪支谱序》中明确指出:“初,休宁汪氏携家谱至崇阳内,开五十六世汪道安迁婺源大畈,其仲子濆传至六十七世千五迁湖广,……隆庆五年七月,婺宗汪君催元吉、国器持其宗谱入崇,予说阅之,乃见所谓六十七世千五公,世系然,且在与汪庆谱语所列世次适相吻合,则载九公为千五公之子,理或然也。” 汪如璧是崇阳人,序文是在隆庆时期写的,与上文所引用的《前汪氏判河涧府事湘公序》的汪湘,同为隆庆时期的人,如璧公没有弄错世系,但湘公把世系搞错了。而隆庆四年(公元1570年)的《汪氏统宗谱》就是汪湘纂修的,其序言将中高系的接公、文义公、莘公误列为中元公后裔,此误被崇祯合修谱沿袭四百余年。 六十一年以后,崇祯四年(1631)辛未岁,由世炜总修,崇、通两县汪氏首次合修大成谱。因为是合修,两县资料自然就要统一,湘公之错,被崇祯四年(1631年)崇、通合修谱沿用,六十余年间,未被修正,最终被崇祯合修谱固化。 通城谱系错乱,应该就是从崇祯时候合修大成谱开始的,而制造错乱的人,就是编修《汪氏统宗谱》的湘公,这一错就让我们的家谱资料错了四百多年。而同时期崇阳汪如璧的《湖广崇阳县城溪支谱序》,正确记载千五公为67世,却未被采纳。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,只要我们分清了中高公和中元公的世系,就可以看出我们通城老谱的世系是怎么错的,是什么时候开始错的,错在谁人之手?我们是不是立信公的后裔,就不再需要去明辨了。 通过梳理婺源老谱与全国通谱,可以确认通城汪氏实为中元公后裔,与中高公一脉无关。而墉公与立信公虽然都是中元公支敬逢公后,但一个是延之公后裔,一个是延贵公后裔,这一误考警示我们:族谱编纂需严谨考据,避免因支系混淆而谬传世代。这一发现不仅修正了通城汪氏的世系归属,也为后续族谱修订提供了关键依据。
通城汪氏九十四世孙 汪平 谨考 岁次乙巳年仲夏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